秦始皇为何把“寡人”改为“朕”?将“朕”拆开念,其中大有内涵

编辑: 时间: 2024-03-07 08:59:17

在众多史诗级的古装戏剧里,我们常见帝王以“朕”自称,这种自称最早可追溯至秦始皇时期。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记录下来的,成功统一六国的伟大君主,不仅建立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头衔,更是为自己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朕”的自称。

秦始皇的功绩使得其后的各朝皇帝纷纷崇拜并效仿他的做法,其中就包括了继续使用“朕”作为皇帝的自称。

但在此之前,一般的君主或者皇帝自称为“寡人”,为何秦始皇还要使用“朕”呢?

01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中原大地上的诸侯国君没有统一的名号,各自依据其国家文化和实力地位,各自使用不同的称谓。

诸如居于洛水之阳的周朝天子被呼为“王”,春秋时代以及战国时期诸雄并起,其中的霸主或领袖常被尊称为“君”或“公”,而位于西方一隅的秦国,其领袖惯称“王”或以“相国”称之。

这些名号并无法凸显出一位君主的无上威权,彼此之间也无从分辨国家实力的强弱,优劣之分,更像是对当时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

在完成对六国的统一大业之后,秦始皇为自己的伟大成就和崇高威望度身定制了一个全新的尊号,以彰显他对整个天下的掌控。

他向他的忠臣贤相,包括丞相李斯在内的谏议群体寻求建议,经过反复的讨论和深思熟虑,最终敲定了这个崭新的名号——“皇帝”。

这新头衔是由两个汉字融合而成,“皇”字撷取自古老传说中的三皇之名,而“帝”字则来自五帝的称号。

 

通过这种方式,秦始皇将自己与历史上那些最为伟大和神圣的领导者并列,昭示着他是这个天下最尊严、最崇高、握有至高无上权力、且能力超群的存在。

自秦始皇开始,这个尊号被历代王朝沿袭使用,直至清朝的末年,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最为恒久、影响深远的君主称谓。

02

秦始皇打破了历代先王死后追封谥号的俗例,决意自身百年之后不取谥号,在世称作“始皇帝”,离世仍以此号呼。

至于皇嗣,乃继承其世序,子为二世,孙为三世,此举既显简便,亦彰皇威。

于是秦王后世改称为秦始皇,其后继位的子嗣胡亥遂为“二世”,可惜秦朝仅传至二世便告终结。

在秦代以前,“朕”这个字事实上是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与“我”字功能相当,用以自称。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朕”字频繁出现,当时人们无论是在打招呼还是闲谈中,皆习惯以“朕”来自称。

秦始皇将其纳入自己的尊号,使之成为象征皇权的专用词汇,这一改变使得“朕”字逐渐与皇权紧密相连,成为了帝王的代名词。

在众多表达自我的称呼中,秦始皇为何偏偏选中了“朕”这个词?

03

秦朝以前的中国君主自称“寡人”,这个称呼展现了当时君王的谦虚与寡欲的品质,表达了他们统治国家的理念和个人修养的高尚。

有一种观点认为,“寡”这个词带有贬义,意味着“道德缺失的人”,历史上的君主们出于谦逊,自称为“寡人”,意指自己不擅于施恩布德。

 

但是这种说法并非如此,哪有自己贬低自己的道理?古人眼中,“寡”字实际上承载着无比的威严和尊贵。

“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服从。”这便是历史长河中的真实写照,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一原则表现得淋漓尽致。

低头看去,金字塔的底端密集着劳苦大众,他们以数量众多却在权力的架构中处于最低层。

略微上升便是士大夫阶层,他们承载着传统与文化的重任,位于劳苦大众与统治阶级之间,再高些则见县令等地方政权的代表,他们守护一方水土,是朝廷权威的缩影。

 

越接近塔尖,省部级高官的身影越加显眼,他们运筹帷幄,决策国事,代表着政权的威严。而金字塔的顶端,则是王公贵族,他们少数人执掌重权,身居人上,俯瞰整个封建社会。

在古老的权力金字塔顶端,只有一位至高无上的君王,在攀升的过程中,身影逐渐稀少,而那位坐在宝座上的君王是唯一的存在,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谦称为“寡人”。

在三国时代,还未登上帝位的诸侯,如曹操、孙权等人,他们以“孤”自居,这正体现了他们在群雄之中的独立与独特。

 

君王以“孤”自诩,其实不难解读,君王坐拥天下至高之位,恰似危峰兀立,寒冷异常。在这样的高位,君王似乎总是孤独的,他无法拥有普通人的朋友谊、亲情温暖。

他的每一个举措,全都应以国家和百姓为考量,哪怕面对兄弟手足、忠诚良将,君王也须时刻提防,以防有诈。

历史上的许多君王,生性多疑,不易信任他人,许多情况下,为了维护江山社稷,他们将所疑之人逐一剪除,如此一来,岂不是落得个孤家寡人的下场?

孤”虽说君王孤身只影,但同时也昭示着君王权柄的无上尊贵,它提醒众臣百姓,唯有君王一人,才具备世界上最为崇高的荣耀与独一无二的地位。

04

在秦以前的古代汉语中,有六个表示第一人称的代词,分别是“余(予)、朕、我、吾、印、台”。

“余”与“予”在古代是通假字,发音相同,代表同一人称代词。

此外“余”和“我”有时也作为国名、地名或者人名使用,其背后意义相对复杂,不单纯作为人称代词来用。

 

我国最早的字义诠释著作《尔雅·释诂》中记载:“朕,身也。”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在秦代以前,“朕”是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来使用的。

秦始皇选择以“朕”为自称,是基于多方面的考量和原因。

将“朕”特指为皇帝的自称,既方便了礼仪制度的确立,又不妨碍民众间的寻常交流,同时也避免了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误用这一词汇。

这样的安排,与一些帝王为了使子民避讳而挑选冷僻字眼作为自己名号的初衷不谋而合。

起初“朕”这一称谓是由秦始皇身边的重臣李斯提议使用的,而“朕”字在古时并非像如今这样由“月”“关”两部分构成,而是由“舟”“火”二字组合而成。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在古汉字中,“舟”字本义为船舶,意味着渡河之事,显而易见,水面才是船舶行进的场所,尤其在古代社会,举足轻重的河流便是—黄河,黄河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摇篮,美誉为“母亲河”。

古人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凸显了舟在古代的重要地位,因此控制舟的人,几乎等同于掌控了整个交通运输的大动脉。

而“灸”,代表火光,它象征着帝王之权烈火如炬,燃烧着权力的熊熊烈火。

“舟”与“火”,皆为权力的隐喻,李斯将这一构思精巧的“朕”字呈献给秦始皇时,始皇甚感满意,随即采纳作为自己的专有称谓。

自此“朕”字便成了皇权的代表,意味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尊贵无比的地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admin@lishimi.com.cn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大家都在看